吴志文:从拧螺丝转向写代码-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--创建“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”企业

EN | OA
导航

吴志文:从拧螺丝转向写代码

发布时间:2022/6/9 浏览次数:715

入职蒙娜丽莎仅三年时间,吴志文从设备部技术员到打包机维修技术员再到打包机维修主管,实现了职业上的快速晋升。作为青年新秀,他沉着冷静,无惧挑战,用一身锐气和志气打破自身发展的疆界。他善于学习并进行总结反思,自学编程改善了打包线设备,解决实际出现的故障问题,维持生产的正常运行,他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“知行合一”。




走出象牙塔,进厂“拧螺丝”

吴志文是佛山本地人,2019年大学毕业的他在一次校园招聘会上看到了蒙娜丽莎的招聘。“因为蒙娜丽莎是佛山比较有名的大品牌,而且离家也比较近”,抱着试一试心态的吴志文投去了简历,结果也很喜人,他获得了蒙娜丽莎的Offer。

作为蒙娜丽莎19届管培生的吴志文,公司为其制定了一个半年计划,三个月的轮岗实习,三个月的定岗考察。这样的一个计划,也让吴志文迅速成长起来。设备部的工作范畴涉及全厂区所有的生产线,大到设备技改,小到拧螺丝钉。半年的时间里,吴志文对生产车间有了基本的了解,也参与到画施工平面图、设备平面图以及一些设备的采购方案的工作上,为他后来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基础。

在设备部工作半年后,吴志文正式调到生产车间工作,担任打包机维修技术员一职。这对于吴志文来说,是一个重大考验。相比之前待在办公室舒适的环境不同,车间俨然是一个大熔炉,高温的作业环境加上各种机修任务,分分钟会把一个人的意志给消磨掉。正所谓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,对于吴志文而言,到车间实践不是一件“苦差事”,而是一件可以让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的“理想学习方式”。从办公室画图到生产车间去进行实干,吴志文毅然接受挑战。“虽然在设备部工作期间,也需要到车间去观察设备,但只局限于看,而缺少更深入地了解机会。”正式去生产车间工作正好打破了吴志文认知设备的局限,“在办公室对设备的了解往往限于书本之上,去生产车间工作则可以更多的实际接触到这些设备,让我更清楚地了解它们”。理论与实际的结合,让吴志文在实践过程中迅速提升技能,快速成长为“行家里手”。

刚进入车间的吴志文,做着最基础的一件事,也是他们俗称的“拧螺丝”。设备经过长时间的运转后,螺丝会出现松动,部分机器老旧的零件需要更换,而拆下设备也都需要拧螺丝。这是维修技术员的基础工作,也是体现他们扎实功底的所在。在日常机修工作中,吴志文拧过的螺丝不计其数。现在的他光凭经验,就能判断出不同螺丝的材质与对应的扭矩。在拧螺丝的过程中,也练就了耐得住枯燥、耐得住繁琐、执着不认输的钻研精神。

摸爬滚打,练就真功夫

随着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先进数字技术的发展,制造业迎来了新的时代发展机遇。蒙娜丽莎在发展浪潮中,积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的转型升级。而智能打包机器人的引入则是蒙娜丽莎进行自动化升级的关键一步。从2016年,蒙娜丽莎便引入首条自动打包线,而到现在蒙娜丽莎西樵生产基地拥有17条自动打包线。随着自动打包线的逐年增加,吴志文的工作任务也是与日俱增,肩上的担子更重了,责任更大了。

作为打包机维修技术员,吴志文的工作主要是对打包线所有设备进行维护维修及其管理,保证工作进程的有序进行,包括检测机,贴膜机,喷码机,吸盘机,包装机还有各种辅助设备等。刚接触这些设备时,吴志文可以说是一头雾水,尤其是对于机械臂、机器人一类更加不懂,导致维修工作无从展开。但吴志文很快就调整了心态,“如果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,就只能原地踏步,不会有进步”。吴志文主动地去学习,每当设备有故障出现时都会立刻赶到现场去观察,与师傅们一起维修讨论,还会主动拿起工具抢着去做,让师傅们在旁指导。“当我不明白某些原理的时候也会立刻向师傅们请教,请教一次不行就多次,请教一个人学不会就请教其他人,正常上班时间搞不懂就加班都要搞懂”。这种“拧螺丝”的坚韧、探索精神让吴志文学到越来越多的技能。在解决设备故障的时候,面对十几个人的围观修理,吴志文坦言自己感到很紧张。正是这种被很多人围观维修的“窘境”,也推动了吴志文去解决设备问题。在遇到没办法解决的情况时,他会采用多样的方法去找到处理问题的途径,找其他人一起协商,或者找更加专业的人咨询,或者看别的设备借鉴一些维修思路。在一次又一次的“摸爬滚打”之下,吴志文对打包线维修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,大部分故障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判断并解决。

“有故障就维修,没故障就保养”,吴志文言简意赅地描述了他的工作现状。但这一句简单的言语背后,是吴志文经过不断摸索钻研而积累的经验使然的。吴志文在一次外省出差中,西樵基地某一打包线机器人突然发生故障无法继续生产。当时现场的维修人员对处理这类故障的技能较为薄弱,而通知厂家人员也无法及时到达现场,如果不及时维修造成长时间停机将会导致储坯线堵满砖,甚至堵到窑炉或者空窑的情况。为了处理紧急事件,吴志文让维修人员通过实施每一步都拍一张照片的方式,远程指导去判断并成功处理了故障。吴志文表示:“掌握设备,关键在于用眼、用手、用脑。用眼去观察设备的运转,对设备的动作都要了解;用手,动手去维修设备,或者拆装、保养的时候要积累经验;用脑,要去思考设备运作的原理。”机器设备之间虽然有着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差异,但是其原理之间都是相通的,“所以当你掌握了一门设备之后,其他的设备也就能很快掌握”。就是在这样不断的思考与实践的反复过程中,吴志文与设备之间建立起了足够的链接,在一次又一次修复故障的实战中积累了经验并持续性的反思,获得了维修设备后成功的喜悦。

2022年,吴志文迎来新的挑战,担任起打包机维修主管一职。面对西樵基地内17条打包线,机修人员定编不足,光是靠机修人员去维修有故障的设备和执行保养工作,无法做到万全兼顾,尤其是当遇到多条生产线同时发生故障时,单纯靠机修很难做到及时处理问题,严重时还会耽误正常生产的进程。为了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应对打包线设备可能随时出现的故障,在吴志文的推动下,建立起周检制度。吴志文每周组织人员对各个生产车间打包线进行设备检查,把发现问题、保养工作和基础维护工作交给打包工,需要更换难换的配件和专业设备问题交给机修,同时及时安排相关人员整改异常状态下的设备,提前做好预防,减少故障率,日常的维护维修也遵循打包工和机修共同维修的原则,在他的协调与组织之下,处理问题的速度更快,减少了打包线停机时间。

步履不停,追梦不止

在工作之余,吴志文仍然保持着继续学习钻研的态度。由于本科是电气专业,让他接触到了编程这一门课,代码的世界让他充满兴趣,毕业之后吴志文仍继续自学编程,并成功运用到工作中解决了实际问题。码垛机器人示教器里的程序和操作界面大部分不是中文,而是一些拼音或者英文,很多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都看不明白,难以通过示教器操作画面和程序去判断故障和学习程序,甚至基础使用也比较困难。针对这一现象,吴志文运用自身所学的编程知识,为大部分机器人的英文程序做了中文翻译,并设置为中文界面,让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对程序意思一目了然,操作起来更方便简单,提高了工作的效率。而面对日新月异的设备更新换代,老员工对新事物比较陌生,而新员工由于刚到岗位,也难以迅速适应新环境这一情况,吴志文通过编程改善了很多设备,让机器设备更适于生产车间所具有的原生环境,一方面机器更加自动化,另一方面也方便了员工的工作。

而吴志文自学编程,也为其工作带来极大效益提升。当设备出现故障时,很多维修工都不知道出现问题的原因,但是通过观察设备程序,吴志文可以探查到设备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症下药进行解决。比如,打包机器人的程序在厂家编写投入运行后,经过多次转产、修改木笼方向、变换码垛方式,已经不适应当前生产,并且原来程序在运行合理性方面有所欠缺,有时会出现程序漏洞导致运行错乱,针对这些不适宜的机器人模式,吴志文对打包线机器人程序进行了优化,增加检测指令和判断指令用于检测机器人是否正常工作,让机器人运行更加稳定。吴志文表示,有一次,已经正常运作一个月的打包机新机,突然之间没办法复位,点击故障开关、断电、重启都无法复位。后来通过检查机器程序,才发现是因为程序中的复位指令被全部删除,才导致无法工作。后来吴志文对指令进行修复后,设备就正常运行了。吴志文正是通过自己所学建构起了自己的知识框架,并从中延伸出与实际工作的经验体系,在不断地“学习——实践——积累”的过程中,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。

在吴志文的身上,有着“坚持”和“创新”的品质,而这两点,在当下年轻人的身上越来越难能可贵。生产车间的工作是辛苦且劳累的,相对于新进入的大学生、年轻人来说是比较难以坚持的工作环境,“不同于老员工的习惯,现在新员工、大学生在生产车间的都很少”。并且由于维修技术员工作的特殊性,当设备出故障需要他们时,他们就必须在,所以吴志文的工作经常是24小时待命的。当打包线设备运转不了,出了紧急的故障,吴志文就需要赶往现场。面对工作上的压力,吴志文肯吃苦、能吃苦的精神让他一路坚持到了现在,并积极发挥所学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,还借助特长优化改善了打包线设备。

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,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,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、安全需要、归属与爱的需要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。获得“卓越标兵”的奖项对于吴志文来说,自己的努力能够有所收获,是对他工作能力的肯定,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吴志文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量。他说“解决每一次故障都是一种成就感”,正是这种成就感成为吴志文人生道路上的强大引擎,促使他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。作为一名90后,吴志文用自身的行动及实践证明,所有的幸运绝非偶然,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

推荐本文:
邮件给我
电话联系
网销声明